骑行十年
感恩这个浮躁的世界,还有一种坚持,让我们行得更远,离自己越近。十几年骑行回顾,不是结束,更是一个新的开始。
–题记
2019年似乎过得特别快,转眼已经年底,2020年元旦和春节近得似乎骑一圈长安街就要到了。
在这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候,我也正在进行着一场告别的活动,暂时告别很多熟悉的人、熟悉的物、熟悉的地点,也将告别这一段时光。
回忆一,初入骑行圈
2007年,在家乡的小城,我认识了很多小伙伴,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骑行。当时的自行车品牌基本就是捷安特、美利达,还有阿米尼。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自行车比赛的直播、没有加入骑行的群、当然也不知道环法,所有的骑行信息都来自在大城市读书的小伙伴从城里带回,骑行也不戴头盔,更没有专业的骑行服。还记得那天我新买了一套阿迪达斯的运动装,骑着心爱的捷安特山地车就出去了,说来也巧,刚骑了大概五公里就遇到大雨,那件浅黄色短袖上衣上也因此留下了无法洗去的泥点子。还记得有一位小伙伴新买了一辆高级的美利达的山地车,速度比我们其他小伙伴快很多,于是我就主动担当起了驾驶后援车的任务,陪这位小伙伴骑行到山区,这是我第一次4+2的体验,也是第一次看到可以骑自行车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。
回忆二,车要带在身边的
2009年,我从东海之滨的青岛来到北京,怀着美好的憧憬,开始了在北京的生活。当时工作地点是在繁华的东三环,京广桥旁的民生大厦。来北京后不就将捷安特山地车从山东快递到了北京,深切记得,快递师傅扛着自行车打包箱送到民生大厦20层前台的时候,对我说了一句:“北京没有自行车卖吗?你从山东邮寄来?这么重。”我回答他,“辛苦了师傅,这车是要带在身边的。”
回忆三,我被偷怕了
我的捷安特山地车运到北京后,我就在公司楼下的修车摊花了20元钱组装起来,开始了每天的骑行通勤。当时我住在东风北桥,骑行到京广桥上班大概也就7-8公里的距离,不堵车、时间靠谱,比坐公交车方便多了。2010年夏天,北京的雨水特别多,有两周连续下雨我没有骑车,有两周出差在呼和浩特也没有骑车,于是这一个月,我的捷安特山地车就放在了公司楼下的车棚。但是,等我出差回到北京的时候发现我的捷安特山地车不见了,被偷了。据同事回忆,我的车子是被分期分批偷走的,一开始没了一个圈,后来没了一个车座子,后来整个车子都消失了。
捷安特山地车丢了后,有位好朋友将他自己组装的山地车借给我骑。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自行车可以自己选择零配件,根据自己的喜好组装。朋友这辆车整体性能比我的捷安特好许多,我也曾经骑着它到过北京的很多地方。可是好景不长,有一次去联想大厦会朋友,吃完饭后犯懒,选择打车回家,把自行车放在了这家世界知名IT企业的停车棚,而且还是有保安看守的停车棚。即使是有这保安,我这辆车子的命运也是一样的,同样在几天内就被偷了。
嗯,两台车连续被偷,我被偷怕了。
回忆四,重燃战火
两台车被偷后,我也就不想再买车了,渐渐也失去了骑行的习惯。直到2016年,有一次坐99路公交车途经长安街,看到有很多骑着折叠车的车友,在长安街上飞驰,特别快乐的样子。心想折叠车可以收纳起来,放在室内也不占地儿,不会被偷,可以买一辆的。很快,我就入手了一辆大行折叠自行车。买车后第一周我就从城里骑到了顺义,后来还曾经用半天的时间骑车从潘家园往返十三陵水库,参加通州骑行节等活动,快乐得不要不要的。
拥有这台大行折叠车后,我深切感受到交通工具可以扩大人的活动半径,尤其是在北京这种很难搞到汽车牌照的城市。活动半径大了,视野宽了,人就变得豁达,心情啥的也都明媚了起来。
回忆五,追击潮流入坑公路
随着骑行活动的开展,逐渐加入了几个骑行群,发现群里大部分人都是专业的公路车,看起来酷酷的那种。消费还算理智的我,并没有立即升级速度更快、外观更酷的公路车。直到2017年的春天,跟随公司同事参加通州骑行节的活动,才发现原来现在的骑行圈真的是公路车的天下啊。于是在2017年的6月份,我喜提捷安特SLR 1公路车。 套用苹果的广告词,你没有公路车,你就是没有公路车。公路车骑行给你带来的感受是山地车、折叠车都无法给予的。随着公路车进入我的生活,用相机记录骑行生活似乎也就成为了一种习惯,接下来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,而是有几张图片陪我一起纪念有公路车陪伴的快乐日子。
点击下面的图片可以查看大图
[envira-gallery id=”3015″]
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骑行比赛,那么38岁的年纪应该是人生大戏高潮的开始,在这之前经历的所有激情与澎湃、挫折与绝望,都将成为后半程的盔甲。这时进行一次关于骑行的回望,也想回到最开始的地方,再出发。
回到原点,重新出发,这意味着艰难。在重新启程的路上,有人被打倒,有人引发嗤笑,有人盲目无助,有人撞了南墙。但是,一旦做了选择,你也许就是那一个幸运儿,有机会登上另一座高峰。
时光在骑行者的车轮间,从未被辜负。